移至主內容
現代道德觀是否有效?

二十世紀的道德行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在西方——主要是歐洲及北美、澳洲和紐西蘭的英語國家。在很大程度上,這都是達爾文觀點的結果,該主義認為人類是盲目偶然的產物,因此沒有持久或超越的目的。正如使徒保羅所說:「如果死人沒有復活,讓我們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哥林多前書〉15:32)。

兩次世界大戰的暴行也讓人質疑,如果真有一位仁慈的上帝,如此慘烈的屠殺又怎會發生。盤尼西林和「避孕藥」幫助人擺脫了婚外親密關係的兩大恐懼:懷孕和疾病。觀念改變了,但問題依然存在。性病一直存在,令人衰弱且致命。

接著是知識分子,新道德的世俗傳播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阿爾弗雷德・金賽、威廉・馬斯特斯、維珍尼亞・約翰遜、愛德華・布雷徹,以及其他旨在將我們從壓抑的維多利亞時代另一個極端中解放出來的人物。無論其原因為何,其影響都是巨大的。曾經可恥的行為如今被視為正常,甚至得稱讚。

戲劇性的轉變

在西方文化中,人曾經至少名義上意識到上帝的存在,許多人更堅信他確實存在。無論是基督徒或猶太人,都或多或少將聖經尤其是「十誡」視為行為準則的指路明燈。這些規則調節了人類的行為,然而在二十世紀下半葉,這些國家對上帝的信仰與道德觀急劇衰退,更在二十一世紀的前二十年間急遽下跌。

世俗人文主義在法庭和教育機構中取代了「十誡」。但是,除了信仰權柄的上帝之外,真的還能存在著道德的社會秩序嗎?問題在於人無法就道德和倫理的本質達成共識。

在互聯網簡短搜尋關於通姦的內容就能證明這一點。邁克爾・W・奧斯汀博士在《今日心理學》中寫道:「在我的倫理學課程中,我與學生討論與婚姻和為人父母相關的家庭倫理問題。我們經常討論當代哲學家理德・瓦瑟斯特羅姆的一篇文章〈通姦不道德嗎?〉。我相信答案顯然是肯定的。」(〈通姦有什麼錯?〉,2011年8月)。然而,克利福德・N・拉扎勒斯博士在《今日心理學》的另一篇文章中寫道:「換句話說,婚外情既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理由。諷刺的是,在某些情況下,婚外情反而能鞏固婚姻。」(〈我們認為我們所知道的關於通姦的一切都是錯的嗎?〉,2013年7月17日)。

因此,雖然我們大多數已婚人士認為伴侶忠於我們在道德上是正確的,但並非所有人都認同這一點。奧斯汀和拉扎勒斯都從人類理性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並從問題的正反兩面提出論點。然而,單憑人類理性,撇開上帝,就只不過是觀點和哲學,而這卻是現今各級教育的教材。

湯瑪斯・潘恩於1794年至1807年間分三個部分出版了《理性時代》。潘恩是一位自然神論者,他相信更高的力量,但拒絕接受主流宗教和宗教文本(包括《聖經》)中的揭示知識。潘恩主張用人類理性取代神聖揭示。

難道我們不該停下來,問問自己,人類選擇的方向是否行得通呢?事實究竟為何?這個問題可以寫成幾本書,但限於本文篇幅,我們只討論「新道德」的三個領域。

1:不利於婚姻

人類的理性認為,婚前對某人進行測試是有益的就像人們在購買汽車之前會試駕一樣以此來判斷他或她是否與您相融。根據《國家衛生統計報告》2016年的一篇文章,大多數人都持有這種觀點:「在2011-2013年間,60%的女性和67%的男性同意『婚前同居可能有助於防止離婚』」(〈婚姻、生育和性行為態度趨勢:美國,2002年、2006-2010年及2011-2013年〉,2016年3月17日)。

這是許多人的觀點,但人類理性和大眾觀點並不總是與事實相符。早在2002年,羅格斯大學「全國婚姻計畫」聯合主任大衛・波普諾就證實,論至同居之事,人類的理性終究存在缺陷:

許多研究發現,婚前同居的人的婚姻滿意度較低,最終分手的可能性要高得多。原因之一是,同居者可能膽怯作出承諾,並且在出現問題時更有可能放棄承諾。但此外,同居行為本身可能會導致使幸福婚姻變得更加困難的態度(〈十大婚姻迷思〉,「全國婚姻計畫」)。

西華盛頓大學的傑伊・蒂奇曼在題為〈婚前性行為、婚前同居和女性隨後婚姻破裂的風險〉的研究中解釋了以下內容:

婚前同居是文獻中見到的婚姻解體最有力的預測指標之一。自布特和約翰遜(1988年)和貝內特、布蘭克和布盧姆(1988年)的研究報告以來,幾乎所有探討婚前同居和離婚關係的研究,皆發現兩者存在正向的關係(《婚姻和家庭期刊》,2003年5月)。

蒂奇曼在援引另外五項研究時進一步強調這一點:「同居關係最明確的相關因素之一,就是婚姻解體風險的增加……不管婚姻維持了多久,在結婚之前曾經同居一段時間的婚姻以離婚告終的可能性,比沒有同居的婚姻高達50%」。

得注意的是,這些發現出乎意料,這使得蒂奇曼及其團隊的結論更加可信。「早期的研究人員對這項結果表示驚訝,因為曾有學說認為婚前同居可以充當篩選裝置,允許夫妻選擇一個可以締結成功婚姻的伴侶」。

2:不利於孩子

意外懷孕在婚姻中很常見。我們當中有多少人可能是「意外」出生的呢?在婚姻中,即使是計劃以外的孩子,父親和母親可以愛護和照顧他。但是當一個孩子在穩定的父母關係之外來到這個世界,情況就截然不同了。

據《時代》雜誌報導,艾米・沙利文在一篇題為〈成人單身母親潮背後〉的報導中指出,單身女性中意外懷孕率最高的群體並非如許多人認為的那樣是青少年,而是20多歲的單身女性。這些20多歲的人中,10次懷孕中有7次都是意外的。這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許多女性選擇打掉她們的問題,但墮胎並不總是像人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對許多人來說,墮胎會造成長遠的、意想不到的心理問題。還有其次是那些選擇生育的人。考慮到現實情況和有限的選擇,這種做法是得稱讚的,但這會對母親和孩子造成什麼後果?沙利文女士說:「一項又一項的研究表明,未婚母親所生的嬰兒最終陷入貧困的風險更高,而且母親本身也面臨教育和經濟障礙」。

至於那十分之三的20多歲單身女性實際上計劃非婚生孩子又如何?人給出了許多藉口來解釋為何這麼多人在許下承諾之前選擇生育嬰兒,其中之一就是現今的男人往往沒有準備好在經濟上養家糊口。這個辯解成立嗎?諮詢專欄作家艾米麗・約菲以筆名「謹慎」在Slate雜誌上撰稿,針對這一論點寫道:

學者凱・海莫維茨……反駁了這個論點,認為並非嚴酷的經濟條件導致女性生育沒有父親的孩子,而是生育沒有父親的孩子的決定導致了嚴酷、自我延續的經濟狀況。她解釋說,堅信穩固的婚姻是人生的核心先有這婚姻才組建家庭鼓勵女性男性在自律和深思熟慮的基礎上做出重要的選擇。這是一個「向上流動所需要的公式,一個在艱難的新知識經濟中,尤為重要的質素」(〈……嬰兒與我倆〉,Slate.com,2008年3月20日)。

約菲的文章描述美國當前的單親家庭狀況為一場「全國性的災難」。雖然她宣揚婚姻和家庭的重要性,但讀者卻以各種藉口回應:「生孩子本身就壓力很大,生活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父母需要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來處理好他們的關係」。「我覺得孩子本身就是一種福氣。結婚前就好好享受這份福氣吧」。「你憑什麼暗示意外懷孕就該導致婚姻?」

要留意的是,所有這些回應都是基於感性而非事實。當約菲女士被指責「根本與現代文化脫節」時,她回應道:

或許如此。但這也意味著現代文化與兒童的需求脫節。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非婚生子女是美國階級日益分化和生活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也是將兒童推入日益僵化的種姓制度的第一步。研究發現,單身母親所生的孩子更可能貧窮、有行為和心理問題、高中輟學,並且自己繼續生下非婚生子女。

人類理性的問題在於,情感與個人意圖常會阻礙理性思考。即便沒有情感與個人意圖的干擾,人類的理性推論也未必總是最佳解決方案(〈箴言〉14:12;16:25)。可悲的是,有時懷上孩子完全是出於錯誤的原因。結果對孩子並不好。再次引用沙利文女士的話:「女性也容易產生這樣的誤解:懷孕即使是意外懷孕可以鞏固感情,拉近夫妻關係。事實上,所有統計數據都表明,嬰兒會給感情帶來壓力;最終分手的情侶比步入婚姻的更多」。

在當今後現代的世界裡,事實似乎不再重要。我們正生活於情感力量、個人觀點與自我表達主導的時代。然而真理並非可改變的某件事要麼真實且能以事實佐證,要麼虛假且無法證實。

普林斯頓大學「脆弱家庭與兒童福祉研究」計畫十年來一直追蹤調5,000名兒童的家庭,其中四分之三的父母是未婚父母。研究顯示,這些父母,無論男女,大多表示他們渴望結婚而且是彼此結為連理。但不知何故,他們覺得這個共同的決定超出了自身能力範圍。而由於未能做出決定,慣性力量開始將他們拉扯開來。孩子出生五年後,只有16%的伴侶結婚,60%的伴侶離婚(〈……嬰兒與我倆〉)。

道德選擇確實重要。它關乎婚姻,也關乎孩子而歷史學家和社會工作者都知道,家庭的破裂會對國家結構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3:不利於您的健康

儘管2008年對許多人來說已是古老的歷史,但自從這個令人震驚的標題出現在美國各地報章以來,情況幾乎沒有改變:〈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至少四分之一的少女患有性病〉(《美聯社》,2008年3月11日)。文章進一步澄清:「根據針對該年齡段的首份此類研究,全美至少四分之一的少女患有性病,人數超過300萬。一種導致子宮頸癌的病毒是迄今14至19歲少女中最常見的性傳播感染……在承認有過性行為的少女中,這一比例高達40%」。

自從那份報告發布以來,情況並沒有好轉。2016年社區實踐中心的一份新聞稿報導稱:「性病在全國範圍內連續第三年增加」。然而,與其鼓勵年輕女性完全避免這些禍害,被受尊敬的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的建議卻是:「所有25歲以下性活躍的女性,每年都應該接受淋病和衣原體檢測。25歲及以上、有風險因素的女性,例如擁有新的或多個性伴侶,或者性伴侶患有性病,也應每年進行淋病和衣原體檢測」(〈我應該接受哪項性病檢測?〉CDC.gov,7月2021年2月22日)。

性病並非無害的感染。它可能導致不孕、長期的疼痛、子宮頸癌,以及危及生命的宮外孕。它能使您需要終生接受令人作嘔的藥物混合療法,甚至可能導致死亡。當您必須告訴那個您想與之共度餘生的人,您患有無法治癒的性病時,您會感到多麼緊張。

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確實提到了避免性病的選項,但這些只是選項而已,包括:禁慾、減少性伴侶數量、雙方一夫一妻制、接種疫苗、使用乳膠避孕套並沒有鼓勵我們選擇造物主所命令的「選項」。只有雙方禁慾,然後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才能保證免受這些危險疾病的侵害。

遺漏的是支配我們最親密關係的無形法則。性革命不那麼新的「新道德」在1960年代興起。不,這並不是說在此之前沒有人充當野貓的角色。遠非如此,但在60年代,西方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溫廸・莎莉特引用了愛德華・M・布雷徹1969年的假定:「我認為,性研究的任務在於:對男性、女性及兒童擺脫性壓抑、性羞恥感與罪惡感後所產生之短期與長期影響進行客觀探究」(《回歸謙遜》,1999年,第26頁)。

莎莉特女士回應道:「布雷徹先生,歡迎來到後現代性道德的世界。在某些層面,它甚至比『保守派』所能想像的更令人毛骨悚然……。我想,問題變成了:我們當今的游擊式禮儀(即現今的勾搭行為),是否真能媲美過往的規矩?」(第26-27頁)。

這些「過往的規則」是什麼?湯瑪斯潘恩並非第一位將理性置於揭示之上的人,但只要我們誠實地審視「新」道德的真相,就會發現我們選擇理性而非揭示,最終走向了失敗。我們這種毫無界限的「勾搭」文化,對婚姻、對孩子,對自身健康都不利。

幸福的婚姻,健康的家庭,遠離心痛

早在湯瑪斯・潘恩之前,我們的造物主就向第一個男人和第一個女人發出了指示。設計我們的那一位對化學、生物學、解剖學和情感瞭如指掌。當我們遵守他制定的律法時,會產生好的結果,但違反了會帶來痛苦、悲傷和死亡。上帝給我們的始祖一個選擇。他們可以接受揭示的知識,這些知識會發他們了解這些無形的律法,或者他們可以相信自己能判斷是非。正如《聖經》研究者所知道的那樣,他們的選擇很糟糕。他們相信自己的五感和為自己推理的能力,從那時起,他們的後代一直在做同樣的事情。但證據昭然若揭:心碎、家庭破碎、孩子受創且感到困惑,以及軀體殘缺皆源於對造物主律法的漠視。

談到親密關係時,《聖經》中的上帝並不拘謹。他對人類的揭示的第一章表明,我們是為親密而設計的。「上帝就照著他的形像創造人,照著上帝的形像創造他們;他創造了他們,有男有女。上帝賜福給他們,上帝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這地,治理它』」(〈創世記〉1:27-28)。

在創造了男性和女性之後,上帝創造了我們稱之為婚姻的結合。「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結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記〉2:24)。下一節告訴我們,他們赤身露體,並不感到羞恥但這即將改變。正是在他們聽了仇敵的話之後,羞恥感進入了他們的意識,他們避上帝(〈創世記〉3:9-10)。他們的羞恥感從何而來?答案就在上帝向他們提出的問題中:「誰告訴你,你是赤身露體呢?莫非你吃了那樹上所出的,就是我吩咐你不可吃的嗎?」(〈創世記〉3:11)。

自那時起,我們稱之為撒但或魔鬼的仇敵一直在努力破壞男女之間最親密的關係。然而,人類歸咎於誰呢?正是創造那親密關係的造物主本人。

婚姻中的親密關係發生於生物學上的一個男性與一個女性之間是正當且健康的。婚姻應當受到尊重;而婚姻關係之外的性行為則不然。「婚姻,人人都當尊重,共眠的床也不可穢,因為淫亂和通姦的人,上帝必審判」(〈希伯來書〉13:4)。《聖經》律法的基礎是愛,正如「十誡」所表達的,其中一條就是「不可姦淫」(〈出埃及記〉20:14;〈申命記〉5:18)。

如今,鮮少有人重視將親密關係留待婚姻。人們隨心所欲「勾搭」又分開。婚姻淪為事後才想到的附帶事項,成了「對婚紗說願意」的一日儀式。然而上帝默示聖經的勸誡,要我們遠離一切神聖婚姻以外的性行為,當受誘惑時更要轉身逃離。「你們要遠避淫行。人所犯的,無論甚麼罪,都在身體以外;惟有行淫的,是得罪自己的身體」(〈哥林多前書〉6-18)。

不,上帝並不反對親密關係。在正確的大前題下,他絕對贊成。但當我們作離題的推理,並在婚前、婚外或與同性之間進行性行為時,結果是痛苦、心痛和煎熬。是不是時候該睜開眼睛,看看事實呢?